文/桃李
“让新能源汽车夜间自己找充电桩充电”和“让智能电动汽车自己出去跑滴滴挣钱”,在笔者看来,二者其实都不太合理,至少放在现阶段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来了《关于探索限定场景无人驾驶法规,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建议》和《关于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助力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等多份建议。
其中何小鹏提到的“探索限定场景低速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开展限定场景夜间低速无人驾驶+补能试点应用”。至于说为什么不合理,首先,建议中提到了“无人驾驶”,按照我们对于自动驾驶等级的划分来说,至少要到L3级别的自动驾驶水准才能够做到不需要驾驶员一直手脚待命,让车辆自己完成某些驾驶操作。而想要做到完全不需要驾驶员介入则需要达到更高的级别。
但事实上,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宣传的都是以L2级辅助驾驶为主,甚至你可能听到过L2.9级别,或者宣传硬件上能够达到L3级别,但就是没有一个车企宣传自己真正达到了L3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为什么?很简单,大家都想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包装自己,制造卖点,但又不想承担更多的责任。
尽管目前L2级别的辅助驾驶已经十分常见,而且车企宣传的功能也十分强大,但实际使用中厂家一定会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并且一定会要求了车主要随时做好接管准备,一旦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引发了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着是车主。但达到L3级别自动驾驶之后,事故责任的划分方式就变了,变成了车企背锅。
允许新能源汽车夜间低速无人驾驶完成补能,看上去是能够缓解当前社会充电资源紧缺现状,维护电网安全稳定,以及应对波峰时需求强烈、波谷时大量闲置等充电市场结构性矛盾,同时也更好地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但回到上面的问题,如果出了事故,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在众多主打智能化的汽车品牌中,目前笔者只看到极越通过推出“智驾保”来保障了车主的权益,算是填补了市场空白,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
虽然夜晚路上车辆较少,但同样的,也缺乏执勤人员,一旦无人驾驶车辆在路上引发交通事故,结合电动汽车易燃易爆炸的特点,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再者,你的私人财产大晚上在街上自己跑,你会放心吗?这明显会给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一个可乘之机。
再加上外面充电大概率会收取停车费,算下来还是家充桩更经济实惠,还不用冒着承担事故责任的风险。实际上,个人认为解决充电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是之前市场中曾经尝试过的私庄共享,通过盘活现有闲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或许要比提出极具争议性的建议来得更有效。
写在最后:
“开展限定场景夜间低速无人驾驶+补能试点应用”或许会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实现,但就现阶段而言,小鹏汽车想要将其变化现实,最重要的还得拿出行动,比如承诺责任有自己承担,否则这个建议存在的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