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以522万辆的汽车出口数量,力压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有不少网友都认为,这一成绩标志着中国汽车正式进入了对外“输出”的阶段,是汽车工业强大的代表,只不过,严谨来说,在去年的出口汽车中,有不少都是来自合资、外资的产品,而非绝对意义上的“中国车”。
有专家表示,随着中国本土汽车供应链的不断发达,越来越多的国外车企开始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而这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合资品牌缓解销量压力,解决市场竞争力下滑的有力手段。
例如,上汽通用在去年一共对外输出了100,006辆新车,这一数量占到了他们年销量的10%,而江苏悦达起亚更是对外出口了86,899辆,占其总销量的一半之多,与之类似的车企还有江铃福特(出口43,261辆,占总销量的58%)、智马达汽车(出口24,732辆,占总销量的37%)以及长安福特(出口24,636辆,占总销量的11%)。
事实上,合资以中国为基地对外输出产品的操作,早在2003年就已经有了。当时,本田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名为“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整车出口业务的制造企业,也就是说,本田在中国广州设立工厂,并在那里生产全球车型,对外输出。
随后的十几年里,包括北京奔驰、华晨宝马、上汽通用以及北京现代等合资品牌,都采取过类似的操作,只不过那是中国车市,合资品牌卖得很好,大多数产能都集中供给给了国内市场,对外出口只是作为一种辅助以确保车企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平衡。
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的不断壮大,以及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以燃油车产品为主的合资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且这种趋势呈现出了不可逆的趋势,也就是说,即便合资品牌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完成电动化转型,推出一些能打的新能源产品,但也依然难以像以前那样拥有绝对的优势,既然国内卖不动,那么海外市场自然成为了新目标。
而最近这些年,中国汽车产业逐步成熟,上下游供应链优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上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和便利的物流交通,合资品牌自然也愿意以其作为生产基地,对外输出产品。当然,合资以中国为根据地,还能保证自己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和存在感,同时在当地构建更加完善的生产线,也有助于后续的新能源转型事宜。
当然,合资品牌在中国对外出口汽车,对中国经济本身也有诸多好处,一方面,在中国投资建厂需要投资和合法纳税,这些收入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至关重要,同时,出口业务的兴起,也让原有合资工厂里的产业工人免于失业。
对此,来自起亚中国的首席运营官「杨洪海」表示:“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出口的举措对保障工厂的运作以及工人的就业,能带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