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粉丝的确群体庞大,我本人也是小米手机的重度使用者,但科技和汽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让没有砌过一堵墙的米其林大厨下场盖房子,这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即便这个米其林大厨有再多的逻辑培训和书本知识灌输,但下场砌砖看图纸则是另一回事。
把科技领域的粉丝带入到汽车领域中来,并且用粉丝对科技产品的认可来试图说服他们认可汽车产品,这是在偷换概念。
汽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台车的本质依然是安全、稳定、可靠,在此基础上才是延展而来的生态、系统、数据、科技以及动力系统发展方向,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讲得最多的是基础之上的竞争力。
所以,小米汽车无论拉满了多少配置,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等一等再下评论也不迟。
任何一个时代,汽车都是一个拼制造能力强弱的板块,技术方面的不断优化才能带来口碑更好的产品,因为汽车不同于科技产品,它的试错空间非常小。
手机的寿命可以是1-3年,出新款就可以换掉,几千元的手机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可以咬咬牙提升更换频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可以被适当忽视。
但汽车不可以,对于更多国内消费者来说,买台车对于消费者来说压力巨大,几乎是压上了多年的积蓄,所以车辆的可靠性、稳定性、耐用性以及人机工程学一定要优秀。
人机工程学,就是在大量的用户反馈之后,产品迭代多次做出的改变,比如说坐姿、舒适度、座椅设计、两个踏板之间的间隙。
想要给市场提供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好车,单单是有企业工程师还不行,还需要用户的不断反馈,只有反馈是落到实际的。
电动化的转型,让产业发展进入到快车道。
此前让人困顿的生产资质问题被解决,只要生产不带内燃机的车型,本质上都不需要太高的门槛,所以纯电动车成为了跨界造车最喜欢的产品。
一个是,门槛相对较低,另一个是,目前的供应链能解决此前内燃机时代存在的“技术”问题,买买买就能造车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小米因为有巨大的粉丝群体,所以这场发布会声量不小,但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一台车都没有造过的小米汽车,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目前的中国电动化产品并不少,比如极氪007、星纪元ES、银河E8、风云A9,这些产品也都会在2024年正式交付,它们的背后是造了几十年汽车的吉利、奇瑞等企业,拥有巨大的用户反馈和设计经验,并且生产优化已经非常成熟。
在新的赛道中, 应该学习、成长的是小米,汽车领域雷军才是最应该保持敬畏之心的选手,而不是一些人嘴里所说的颠覆、再颠覆。